時間:2023-01-05 10:30
大
中
小
來源: 興縣新聞網
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志輝介紹稱,21世紀以來,當地發展雜糧產業,在農業領域投入較大,尤其是近十年中,當地加大了高標準農田、節水排灌、梯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每年建成的梯田超過1萬畝。此外,興縣還建立了很多特色雜糧基地。目前,僅谷子種植,全縣就有15萬畝左右。
2022年,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密切協作,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助力當地不斷探索雜糧振興之路。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在興縣建立的示范基地中種植的谷子。資料圖
藏糧于技 科技成果助力老區振興
202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興縣達成合作意向,于2022年4月正式簽約,通過院地合作,為當地雜糧產業提供科技支撐。5月,來自作科所的專家們赴興縣調研,開始在當地建設優質雜糧種業示范基地。
國家谷子糜子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是最早到興縣的科學家之一。柳林村的示范基地建成后,他在這里種植了50畝谷子,包括5個示范新品種、37個苗頭品系、55個各種谷子育種材料。
興縣地處黃土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適合抗旱性能更好的雜糧生長。盡管在幾個月的生長期中,遭遇了澇災影響,但大部分試驗性種植的谷子長勢不錯。
2022年12月30日,在雜糧產業合作項目報告會上,刁現民介紹稱,其中7個品系的畝產超過了400公斤,9個品系的畝產超過了當地對照品種,并且所有的品種、品系和材料,都具有抗除草劑、中矮稈抗倒伏、適宜全程機械化的特點。
“第一年的種植,更多是在選擇適合當地的品種?!钡蟋F民表示,從這一年的種植情況看,已經初步選出了一些適應當地環境且產量較好的品種,下一步將繼續進行質量鑒定等工作,選出真正優質、高產的品種。
種類豐富 產業才會更加完善
2022年,來自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的研究員王麗俠在示范基地種了20多畝綠豆、豇豆等熱季豆,其中有多個品系在當地長勢良好?!笆痉痘厣a的豆子主要都是食用豆,其中有一部分產品已經賣到了北京,在北京一家豆芽廠完成了一批綠豆新品系的豆芽篩選,初步選出了9份高產且商品性能好的新品系?!蓖觖悅b說。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員楊濤則在當地試驗種植了豌豆、鷹嘴豆等冷季豆,進行適應性篩選的同時,也探索適合當地的新栽培技術。
在興縣,旱地雜糧的生產,多為一年一季。楊濤介紹稱,在2022年,他們也在探索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如豌豆和谷子輪作,豌豆和高粱、蕎麥等輪作,主要在冷季豆收獲后種植。
蕎麥、高粱、食用豆、小米……200畝的示范基地中,許多新的品種、新的材料被種植在這里,在大半年的時間中,成長、收獲,甚至進入加工、銷售的環節。
同時,專家們還幫助當地農業企業強化品牌建設,使農業產品為當地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據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劉錄祥介紹,在科技賦能產業興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和興縣縣委、縣政府,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創新,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實現農業提質增效,引領和催生新業態,推動興縣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產業助農 把利潤留給農民
作為傳統的雜糧產地,在重振雜糧產業的過程中,興縣曾做過許多探索和嘗試。據王志輝介紹,整個興縣小米的種植都采取統一供給的形式,由縣政府統一采購優良種子、有機肥等,免費供給農戶,同時和當地雜糧加工企業達成合作,由企業統一回收。農民種植小米的收益,每畝可以達到1500元左右。
新的抗除草劑、宜機化的品種,全程機械化的種植,以及建立在縣域的全產業鏈條,在未來或將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呂梁市政協副主席、興縣縣委書記喬云介紹稱,2022年,興縣與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合作,通過多位農業專家的支持,目前雙方已經篩選出2個谷子品種、2個食用豆類品種、2個蕎麥品種和5個高粱品種,增產幅度明顯;同時注冊完成雜糧研究院,并配備了工作人員,持續為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同樣在2022年,興縣被命名為“山西雜糧之鄉”“雜糧美食之鄉”。興縣全年雜糧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雜糧產業鏈產值達到10.24億元,雜糧收入占農民種糧收入的83%,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
除了種植、加工外,當地還在開發更多的雜糧產品,如雜糧美食,雜糧菜系等。據王志輝介紹,在興縣當地的飯店中,可以吃到小米雞蛋、小米炒菜等各種以小米為材料的美食,而加工廠也在開發新的健康食品、速食品等。
雜糧之鄉 革命老區的新名片
當大機器爬上山坡,科學家走進農田,傳統的小米、高粱,也變得不一樣了。
2023年,興縣將擴建5000畝雜糧基地,對谷子、高粱、食用豆、蕎麥等優選品種全面開展示范試驗和適應性試驗種植;同時創建有機雜糧基地20萬畝,打造現代化、智能化雜糧文化園、博物館,重點推進現代雜糧產業示范園區建設,打造晉綏雜糧特色小鎮和雜糧交易市場等。
在興縣,傳統的小米等雜糧作物正在成為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資源,而農業科技的發展和實現,正在為這些傳統的農耕作物現代化種植提供著重要的力量。
“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敝袊r科院作科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通過科技人才、知識產權、設施平臺等優勢力量,整合興縣雜糧產業優勢力量,把更多成果應用在興縣,把論文寫在田野中,促進興縣的雜糧產業興旺。未來,雙方將繼續深入合作,提高雜糧良種覆蓋率,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建成現代雜糧產業、生產和經營模式?!?/p>
來源:新華網